「2012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:產業文化的變遷與發展」計畫案

唐志宏/2012

一、 前言

        自2003年舉辦「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」以來,此一研討會已成為彰化在地文化、歷史研究的學術盛事。歷時九屆的研討會,主題雖然紛陳多元,但是大致涵蓋在幾個面向:(一)自然人文地理方面:八卦台地(2006年)、濁水溪流域研究(2005年);(二)文化資產方面:在地文化(2003、2011年)與文化觀光研究(2008年);(三)個別專題方面:婦女史(2009年)、鹿港學(2004年)、村史(2010年)研究等。從這三個面向來觀察,研究內容所涉學科頗為廣泛,包括史學、文學、文化學、地理學、人口學等等。顯見研討會的主題,雖然立足於舊有的傳統學術氛圍裡漸次開展而來,卻能從不同學科的整合與迥異的學術觀點,逐步地開拓出新的研究內容與主題,使「彰化學研究」(2007年的主題)一詞,不再僅限於「古蹟」抑或「歷史古城」單向的刻板印象,而是多種學科皆可涉足的研究領域。

無法辨識的物件        從上述歷屆主題來分析,偏向以文化取向、地理空間、專門歷史學為主的研討課題,反而特有的產業文化特色,受限於學科關懷取向的不同,較少論及。因此,研討會期待透過不同學科間對話、跨科技方法,主題將以「產業文化的變遷與發展」做為主軸,以補充歷屆研討會鮮少論述的議題,豐富彰化研究內涵。

        以目前行政院主計處對產業分類的分法,針對彰化特有的產業別加以區分,共有機械五金工業、紡織、玻璃、車輛零組件、自行車、食品等產業,因上中下游群聚,供應體系完善,研發與製造能量強,已成為全國重要產業生產重鎮。這些產業的發展,有的歷經幾代人的貢獻,有的歷經近一世紀的發展,已積累了龐大的產業文化資產;加上彰化縣深具縱度的歷史背景,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產,進而形成特有的文化產業結構。換言之,產業文化與文化產業兩者,與時俱進的並存在彰化歷史發展的軸線裡,自始以來就有密切的關係。

        另外,我們如果以整體「彰化縣就業人口行業分配」形勢來看,更能了解此種以傳統產業為導向的就業趨勢,實際上工業的特性較農業的特性更加明顯:

彰化縣就業人口行業分配

初級行業(農林魚牧)

次級行業(加工、半製成品)

三級行業(服務、管理)

合計

人數(千人)

人數(千人)

人數(千人)

人數(千人)

69

11.4

278

46.2

255

42.4

602

100

資料來源:行政院主計處編印「中華民國九十九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」。

Source: Yearbook of Manpower Survey Statistics, Taiwan Area, R.O.C., 2010, prepared by Directorate-General of Budget,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, Executive Yuan.

以次級、三級行業別總加百分比來看,占全彰化就業人口數88.6%,顯見相關的傳統產業,已成為彰化縣主要就業人口的行業別。換言之,產業的動向或文化,實則已深化影響縣內大部份的就業人口。因此,研討會以「產業文化的變遷與發展」做為主題,便成為探討彰化研究刻不容緩的議題。

二、 從「黃金之手、藝匠之城」到「產業有家、家有產業」

        2007年彰化縣縣政府的施政方針,是以打造「黃金之手、藝匠之城」為目標,提出所謂「二四六八十」方案,也就是兩大都市計畫、四大工業區、六大交通系統、八大生活區品質提升、十大博物館的建立。這個方案本身的擬訂,彰顯了傳統產業在彰化的影響力,它擁有全國為數第三的工廠數,也擁有全國排名第五的產業工作人員。2011年彰化縣為配合行政院經建會「產業有家、家有產業」的政策,於該年11月份在彰濱秀傳亞洲微創手術中心會議室舉行「產業有家、家有產業」座談會,就將2007年的施政目標與此一政策接軌。

        「產業有家、家有產業」是強調地方產業的重要性,有三大要點:(1)適地適性,讓產業有家,落地生根在適宜的地區,提升產業的競爭力;(2)讓家有產業,每個地區都有主打產業,所有的軟、硬體建設都能同步搭配投資,吸引產業生根;(3)每個地區增加就業機會、提升所得,享受產業發展效益。

  因此,以往將彰化縣歸類為農業大縣的做法,似乎忽視它本身特有的產業特性與結構,特別是此地許多產業,不僅居全國鰲頭,甚至已成為世界知名大廠(例如美利達、正新輪胎、頂新集團)。同時反應了彰化歷史發展的深度,其珍貴性並不僅只有文化資產的面貌,也有歷經幾代自身沿襲與傳承的產業精神,經由不同時代變遷考驗下,展現現代化競爭力的產業文化結晶。

        透過「產業文化的變遷與發展」的探討,從而了解彰化產業的歷史發展、產業群聚空間的改變、企業文化的變遷,以及這些產業又如何結合彰化特有的歷史縱度,形成文化產業與產業文化,彼此互為交融、互為影響的關聯性,逐步走向「產業文化化」的目標。便成為2012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的主軸。

三、 回顧歷屆研討會主題

        回顧2003年舉辦「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」以來,此一研討會已成為彰化在地文化、歷史研究的學術盛事。歷經九屆的研討會,主題雖然紛陳多元,但是大致涵蓋在幾個面向:(一)自然人文地理方面:八卦台地(2006年)、濁水溪流域研究(2005年);(二)文化資產方面:在地文化(2003、2011年)與文化觀光研究(2008年);(三)個別專題方面:婦女史(2009年)、鹿港學(2004年)、村史(2010年)研究等。從這三個面向來觀察,研究內容所涉學科頗為廣泛,包括史學、文學、文化學、地理學、人口學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 顯見研討會的主題,雖然立足於舊有的傳統學術氛圍裡漸次展開,卻能從不同學科的整合與迥異的學術觀點,逐步地開拓出新的研究內容與主題,使「彰化學研究」(2007年的主題)一詞,不再僅限於「古蹟」抑或「歷史古城」單向的刻板印象,而是多種學科皆可涉足的研究領域。

        2011年彰化縣政府為了促進地方觀光產業,擬訂了「彰化走出去,世界走進來」的策略,於建國科技大學舉辦了第八屆「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」,主題著重在「文化資產與在地文化」的相關議題。期使在文化資產的推動底下,帶動在地的觀光文化事業。這一議題事實上是希望透過文化資產的研究,引導文化創意成為一種新興的產業體,達成「文化產業化」的目標。

        延續此種將產業植根於地方的概念,2012年「第九屆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」,便直接將主題聚焦於「產業文化的變遷與發展」的議題上。希望透過對產業文化與地方發展的理解,了解兩者如何共生共存、相互結合,以達成繁榮地方發展為目標。

四、 2012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:產業文化的變遷與發展

        2012年9月22日至23日,於建國科技大學圖文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的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,共有三百餘位學者與會,囊括五大學院的學者與會,並發表了三十八篇針對彰化在地產業研究的學術論文。同時舉辦了一場產業座談會,以及一場專題演講。

        三十八篇論文的內容,圍繞在九大議題討論上:(1)移民與產業;(2)產業、地方與生態;(3)觀光、媒體產業;(4)產業與社會變遷;(5)休閒事業;(6)飲食、食品與變遷;(7)文化資產與文化產業;(8)文化產業化、產業文化化;(9)產業規劃與課程。從這九大議題來看,論文涉及到產業、環保、文化資產、產業課程規劃幾個要項,充分顯示出研討會主軸的關懷重心,在於如果將「產業文化化」與「文化產業化」兩者之間,形成何種交互作用與影響,藉以帶動在地產業帶給地方文化提升的動能,為主要的焦點。

        開幕式後的產業座談,由建國科技大學江金山副校長主持,邀請了台灣玻璃總經理林肇睢,帝寶基金會前執行長詹坤華兩位與談人。產業座談主題以「產業文化如何帶動在地文化」為主題,做深入的討論。在地方發展的前景底下,提出兩大問題做為座談會開展的焦點:為何彰化擁有那麼多大型企業,該縣卻常被誤認為是農業縣而非工業縣?在地的大型企業如何以企業典範,做為回饋地方建設並發展地方的繁榮,進而形成一種地方的特色(比方美國的西雅圖有波音公司、微軟公司)?兩位與談人都提出個人極具建設性的觀點與建議,做為大家與會的參考。

        專題演講則由知名的社會學學者、逢甲大學副董事長高承恕教授以「產業的文化蘊涵──台灣的美好與侷限」為題,進行九十分鐘精闢的講演。高教授認為產業文化的內蘊,來源於日常生活所見所聞的各項事物。他以簡單的東坡肉為例,說明一盤看似平時的飲食菜餚,其實本身也能構成一種文化的蘊涵,在其形塑的過程如何轉化為一種產業的形態,處處皆需要有很多創意。因此,產業文化的底蘊與建構,在於人為的形塑能力,不在於先天外在的資源上,不斷的創意與研發才能蘊育出美好的文化內容,也才能突破種種先天不足的侷限。

五、 產官學的對話與交流

        總結來看,此次研討會有幾個相較於以往,不同面貌的呈現:(1)研討會共發表三十八篇論文,同時分成兩個會議場地進行,學者遍及台灣北中南各地大學與研究機構;(2)不同往例以文史地理為主的研討會形態,此次不僅有各學門的學者參與,更有中研究與工研院的學者與會,達到充分跨學科整合的目的;(3)新增產業座談,將業界人士納入研討會體系,使「產」、「官」與「學」界,除了在學術議題上進行論學衡文之際,也能充分各自以不同的視野,挹注更多元的觀點。

  因此,研討會的舉辦將有助於我們對彰化縣「在地文化和產業發展」的關連性,在「人文」與「產業」的對話上,有更多元化的視角與方向:

  1. 彰化縣是傳統產業大縣,除了知名大廠以外,擁有為數頗豐的中小企業,以及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,有其深遠甚至長久的發展歷史。以產業文化做為研討主題,將可帶動未來針對傳統產業研究的風氣。
  2. 可了解彰化產業的歷史發展、產業群聚空間的改變、企業文化的變遷,以及這些產業又如何結合彰化特有的歷史縱度,形成「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」,彼此互為交融、互為影響的關聯性。
  3. 經由產業文化的研究,可以逐步完成蒐集在地產業資料,並進行口述史的工作,使在地產業文化的面貌得以保存,以提供後代足供借鑑的依據。
  4. 產業文化的研究,除了保留企業文化以外,對於未來促進產官學三者的合作,將有莫大的助益。
計畫分類
官方產學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