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以往將彰化縣歸類為農業大縣的做法,似乎忽視它本身特有的產業特性與結構,特別是此地許多產業,不僅居全國鰲頭,甚至已成為世界知名大廠(例如美利達、正新輪胎)。同時反應了彰化歷史發展的深度,其珍貴性並不僅只有文化資產的面貌,也有歷經幾代自身沿襲與傳承的產業精神,經由不同時代變遷考驗下,展現現代化競爭力的產業文化結晶。
研究中心的宗旨,主要建立在幾個根本性問題:為何彰化縣一直被認為是農業縣,而非是工業縣?又如果在地產業已達到國際的水準,又為何在地生活文化圈,沒有發展出一個類似美國西雅圖,能立即聯想到有微軟公司、波音公司?也就是為何這些企業本身的文化,沒有深化影響本縣的生活層面,成為生活文化的一角?
2008年著名社會學者成露茜教授(1939-2010,右圖)訪問本校,隨後成立了「媒體與文化研究室」,勉勵建國同仁或可用理工科的思維,來思維未來的媒體導向。該研究室於2011年十一月,轉型成為「產業暨文化研究中心」,將在地媒體產業納入產業研究的一環。本研究中心成立的初衷,主要期望能承續成露茜教授,充滿人文主義、人道關懷,時刻留意在地文化特質的學術精神。如其所言:「覺得對的事,做就對了!」因而,在資源匱乏,援助稀少的情況底下,大膽地成立了此一研究中心,做為關懷在地產業文化的基地。相較於成露茜教授當年於加州,以個人力量關懷亞洲婦女議題,隨後成立亞美文化研究中心而言,我們仍是幸運的,因為有相當多建國志同道合的同仁,願意不計利害,利用課餘時間,加入我們的團隊。
幾個主要的領域,是我們關懷的重點:
- 在地產業研究:工藝產品(木雕、石硯、木傢俱)、食品產業(泰山、中美製藥)、休閒產業(美利達)、文化產業(文化產業化)、建築產業(龍邦建設)、機械產業(鑫謚企業社)、媒體產業(地方報紙:《鹿港時報》、《彰化時報》、《和美時報》、《員林鄉親報》)、科技產業(宏碁、帝寶)、製造產業(正新、寶成、宜進實業)、交通產業(彰客、員客)、服務產業(台灣人壽)、紡織產業、花卉產業以及其它相關在地產業…等。
- 產業文化研究:包括產業經營文化、產業經營變革、產業經營策略、產業文化資產的再利用、產業文化資產的空間規劃與設計、各類產業園區與地方產業文化館設置的研究等。
- 產業變遷研究:包括社會變遷與產業結構的變化、產業經營的變遷。
- 地方產業發展史。
- 產業人物研究。
- 產業群聚與空間分析。
- 產業文化化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