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科會計畫案:中國現代化報刊新聞典範的形構

計畫主持人唐志宏(計畫編號:98-2410-H-270-004;執行時間:2009年8月1日-2010年7月31日)

  知識群體以報刊為活動核心,在報刊場域裡發表言論,並汲取不同言論的養分,做為自我言論內省化、轉向化的來源。以編輯群構成的群體團隊,如何在巿場需求考量上,為符合「大眾化」的要求,放棄傳統所堅持的「重視經典、專注考據、依循聖人之教」的舊路,以新式的文本重新架構另類的言論和書寫空間;另外,為符合新式的文本(新聞文體)的要求,以及因應巿場成本考量、閱聽眾流暢的讀取速度,所延伸出來的版面易動,該群體又是如何因應社會面向的變動,取得格式化的版面意義;其次,為了容納更多開放視野的言論,以符合當時對於「民主」意識的頌揚,以讀書投書方式,加以形構編輯與閱聽眾的互動,讓閱聽眾從讀者也能轉化成作者的經營考量,是否也能無意之中說明另類的「大眾化」的趨式;最後,在培育新的人材教育裡,做為一種新興的學科,以實踐為導向的新聞教育,如何將學校理論化的思維,形成一種實踐的法則,加以複製在報刊的運作。這些問題的思考,以及交互的配合研究,都是本計劃應予以著重的焦點。

  對於報刊知識群體的理解,將有助於了解晚清到民國的階段裡,知識分子由「士」蛻變到「新型知識分子」的過程與內容。也就是傳統士大夫原本依附於政權的特質、從屬於政權的悠久歷史性,如何在民國時期裡,因為社會面向的演變、制度的變革,產生了巨大的變化。這種變化不只將知識分子的從屬性,逐漸地從依附於統治者身上剥離,也逐漸地使其獲得獨立性(這種獨立性有時成為對抗政權的特質)。這種深化的理解,將有助於我們在探究近代知識分子的特質和內容時,有更深一層地的認識,也能不自限於傳統研究以「第一線」知識分子,來做為定義現代代知識分子的基礎。

  另方面,知識群體的擴散效應,從科舉制度單一化的取向,走向大學/新聞/出版多元性的專業化道路,更可說明民國時期那種有別於晚清傳統的「士」,在救贖國家的道路上,完全與政治結合的特質。相反地,民國時期的媒體知識群,更能以自我的創造性原則(這些原則來自於大學/新聞/出版裡),在救亡國家的路途上,產生更大又多元的能量。這種能量的照射,有時往往是意圖建立現代化國家諸多因素的催生劑。

計畫分類
國科會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