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篇:歷史篇/撰稿:連慧珠、鄭天凱

  本區在十七世紀時處於倒風內海範圍內,倒風內海為一面積廣大的潟湖區。根據明治 38 年(1905) 10 月臺灣實施第一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;在調查中設立「種族」項目,將本島人分類出福、廣、熟番、生番等人群,熟番即指平埔族,第一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下,北門嶼支廳下並無平埔族人的登錄資料,此外,昭和 10年(1935)時進行的第四回臺灣國勢調查結果,北門庄總人數為 16,979 人,亦無平埔族人居住於本區。

 

  十七世紀本區屬於倒風內海之一部分,雖無西拉雅人的聚落,但是屬於西拉雅蕭壟社人的捕魚活動區域,捕魚是西拉雅人重要的生業活動之一,荷蘭傳教士甘治士(Georgius Candidius)和出版於 1675 年的《被遺誤的臺灣》曾經描述西拉雅人:當婦女不在田間工作之時,會乘舢板船出海捕魚,撈捕螃蟹、龍蝦、蝦子、以及蚵仔等,魚和這些海產成為米飯外的主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