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篇:經濟篇/撰稿:楊善堯
在臺南市的沿海地帶,長達 36 公里的海岸線,包含了北門、將軍、七股三個行政區。這三個行政區亦是臺南市中養殖漁業及近海捕撈業較為興盛的地方。以臺灣海峽的洋流走向而言,在中南部一帶的沿海洋流,因漲潮時泥沙從高雄一帶往北移動,退潮時向南和洋流相觸,因而在沿海造成了大量的泥沙淤積,也因此形成許多沙洲與海埔新生地。這樣的地形雖無法有優良的漁港,如北門區中的蘆竹溝漁港僅是小型漁港,此一情況,自清領臺灣時期即是如此,只能容納竹筏及舢舨的出入,小型漁船亦須等到漲潮時才能出入,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,嚴重的影響漁業的發展,但卻為養殖漁業帶來天然的條件。
論起北門區的漁業發展,可溯至清領臺灣時期。當時在西部近海各地,如北門嶼,自清康熙年間,中州地區陳姓人家已在今北門地區範圍內的灰磘港一帶開發魚塭。到了日治時期,北門多數沿海聚落的民眾皆以漁業為生,北門庄的漁民亦有組成類似現在職業工會組織的「王爺港漁業組合」,地點設於蚵寮,於大正 14年(1925)設立,共計有 530 名組員,內部以販賣、購買、漁業貸款、撫卹等工作為主。8昭和 6 年(1931),王爺港漁業組合改制為漁業協同組合,昭和 19 年,依照水產業團體法,將漁業協同組合改制為漁業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