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篇:宗教篇/撰稿:黃文博
近代南鯤鯓代天府的興廟歷程,最為重要的就是大正 12 年至昭和 12 年(1923-1937)「不動爐位,增高擴寬」的重建工程,「特聘剛完成艋舺龍山寺的泉州名匠師王益順與王輅生、王維普主持修建,增設中軍府、城隍衙、天公壇、娘媽宮,並增建左右兩廂…。」並聘中國福建惠安「溪底派」石匠蔣馨主持牆堵石雕,正立面以玉昌湖(位於福建深山)青斗石和泉州白石為石材,交相疊砌,黑白相雜,施以浮雕,深淺相間,人物帶騎,生動活現,花鳥走獸,栩栩如生,三川步口是全廟最為可觀者,即便石柱也「單龍柱比北港廟較好,而花鳥柱比新港廟較好,雙龍柱比龍山寺較好」;相關廟宇建築藝術參見第九篇文學與藝術篇。這次重建奠定了現今廟貌規模,其後,周邊迭有增修,民國 96 年(2007)再完成古蹟修護、民國 101 年凌霄寶殿正式啟用,加上萬善堂系統、槺榔山莊、鯤鯓王會館、大鯤園等等的周邊建築群及園林景觀,形如「南鯤鯓大廟群」。